官方微信
近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一场MBA专场招聘会上,企业只给MBA开出了3―5万元的年薪,与几年前高薪就业的火爆场面大大不同。然而,这一“退烧”现象的背后,是其本身价值的丧失还是职场的理性选择呢?
屈指算来,MBA已在中国走过了十多个年头,这期间,求学深造也随经济风向标而动,挑热门的专业,找稳定的工作,不断在职培训;这期间,MBA从被人期待到广开课程,学MBA的人从凤毛麟角到趋之若鹜。而这风光的背后却有尴尬的另一面。随经济改革深化,这个从国外引进的外援,因其在多方面不尽人意,渐渐引来了争议。
就业遭遇尴尬
近日从相关网站上获悉,北京、广州等地的MBA报名情况一改接连多年的下降势头,有所回升。但在就业环节,MBA的境况却不容乐观。
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2006年首届北京MBA暨商学院研究生专场招聘会现场,到场的企业只给MBA们3至5万元年薪。应聘者们表示,从实际情况看,MBA找份工作不是太难,但要找到高待遇的职位,确有一定难度。这恐怕与他们最初的设想有些大相径庭。
就此,中国MBAhome网执行副总裁刘烨华指出,造成目前MBA就业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。首先,大学在商学院的管理体制上,没有考虑商学院的特殊需要,缺乏实践。其次,企业因为招聘成本的增加,不再愿意通过正常的招聘渠道招聘MBA。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:想学MBA的人进不了商学院,而一些缺少实际能力的人反而能够读MBA。
MBA在中国的发展瓶颈
据专家分析,中国目前有500万家稳定的企业,如果一个企业需要一个MBA,那么市场需求就是500万人,而中国目前每年只有1万多毕业生。对MBA如此大的潜在需求,却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市场,为什么?
首先是我国MBA教育市场一度过“热”带来的弊端:我国MBA教育起步晚,但培养院校已有八九十家,高校、企业引进的国际MBA课程班则数不胜数,好些国内MBA教育,师资薄弱、教材落后、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性,难免鱼龙混杂。
其自身存在的教育弊病弱化了企业对MBA的需求:来自《财富》的问卷调查显示,有将近58.5%的MBA学员对目前的MBA教育不满意。从企业反馈来看也是如此。如果靠两三年的工作经验去读MBA,那些操作性极强的管理内容又有多少可以真正理解和掌握?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,难免是“纸上谈兵”。
另外,联考招生的负面效果给应试能力强的人提供了机会,却弱化了考生的实际能力,就像考托福、GRE一样。擅长“题海战术”的年轻人往往能通过考试,而实际能力较强、却不擅长考试的人往往因为工作繁忙、复习不充分,导致成绩不高。其直接结果是年轻人居多,甚至被很多人当作是“考研”的补充。
随中国的改革发展,中国MBA项目的招生和培养过程必须实现重大转型。我们需要的是健康规范的MBA教育市场,是求学者冷静的头脑,是媒体客观的报道,以造就出货真价实的MBA。
服务热线
0851-28208111,